互联网似乎总在宣扬:幽灵式消失是最高级别的社交之恶。无论是职场还是私人关系,单方面切消失系且不留预警或解释的行为,常被贴上“麻木不仁”“不尊重人”甚至“不道德”的标签。
尽管幽灵式消失绝非新现象,但线上社交的普及让它更显眼、更常见,也更容易操作——只需点击按钮或滑动手指,我们就能无声终结一段关系。在约会领域,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承认曾对他人“幽灵消失”,而四分之三的人表示自己曾被如此对待。职场中的幽灵式消失也在增加:一项调查显示,超90%的受访者曾在求职过程中遭遇雇主“玩消失”。
在《实验心理学杂志:总论》(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: General)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,纽约大学的叶金·朴(Yejin Park)与本文作者纳达夫·克莱因(Nadav Klein)试图探究:幽灵式消失的决策是否纯粹出于自私动机?消失者(ghoster)真如外界所言是“社会公害”,还是他们其实比被消失者(ghostee)想象的更在乎对方?
消失动机:自私还是善意?
消失者常遭负面评价,因其行为可能造成真实心理伤害。在我们的研究中,甚至有人专门成立公司,帮助被消失者走出阴影。被消失当然不是愉快体验,人们因此认定消失者冷漠无情也无可厚非。但我们的研究表明,消失者的动机并非全然自私。
回想你上一次“幽灵式消失”的人。或许是因为没时间,或单纯忘记回复。但还有一种可能:你认为直接告诉对方“我要结束这段关系”并解释原因,反而会伤害对方。相较之下,消失或许是一种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的选择——至少能避免正面冲突。
我们首先通过预实验区分幽灵式消失与其他拒绝行为(如排斥、无视),随后开展八项实验,探索消失对人际关系和动机的影响。实验包括让参与者回忆自己作为消失者或被消失者的经历、体验实时消失场景,以及对假设情境做出反应。
结果符合预期:选择消失的人并非无视拒绝带来的痛苦。除了自我导向的动机(如逃避尴尬对话),消失者还出于他人导向的原因——例如不想伤害对方感情。尤其是当消失理由可能刺痛对方或令其自我怀疑时(比如认为双方“社交不匹配”),这种动机更为显著。
研究还发现,被消失者低估了消失者对其感受的在意程度。换言之,消失者选择消失的部分原因是为避免伤害对方,但被消失者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。原因之一在于,被拒绝的负面体验会让人过度简化消失动机:你很难对一场“冷暴力”做出积极解读,最直接的结论只能是“对方不在乎我”。
另一有趣发现是:消失者可能误判消失的影响,认为彻底消失比直言拒绝更温和。但实际上,被消失者对“明确拒绝”的需求远高于消失者的想象。这种认知错位凸显了两类人群的思维差异。
对社交网络的影响
幽灵式消失会如何影响人际关系?最直接的后果或许是:被消失者未来不再向消失者求助,因为他们认定对方冷漠无情。毕竟,若此人连回复消息的最低限度努力都不愿付出,未来更不可能提供帮助。
但实验揭示了另一面。在一项实验中,扮演“消失者”的参与者被要求想象:消失六个月后,对方因专业问题向其求助。他们需回答是否会提供帮助。而扮演“被消失者”的参与者则需预测:消失者是否愿意帮助自己。
结果显示,消失者实际提供帮助的概率高于被消失者的预期。这表明,若被消失者因误判对方意愿而放弃联系,可能错失有价值的帮助机会,进而损害自身社交网络。当然,联系曾消失自己的人会非常尴尬,你或许更倾向求助他人。但事实上,消失者可能因愧疚感而更愿意在未来施以援手。
如何应对幽灵式消失?
缩小消失者与被消失者的动机认知差距,有助于减轻消失对后者的心理与社交伤害。下次若被消失,请避免陷入“对方就是冷漠”的惯性思维。反直觉的是,尝试积极解读而非预设恶意,或许更有益。若你判断正确,这段关系尚有挽回余地;若判断错误,你也并未损失什么。
给消失者的建议:下次你想通过消失避免拒绝他人的刺痛时,请记住——这对被消失者并无好处。花几分钟构思并发送一条回复,既能消除不确定性,也能传递你的关心,用老话说:“让对方继续前行”。
若你频繁消失他人,这可能暴露时间管理问题;若你是领导者,则可能缺乏任务分配能力。优秀的领导者懂得高效分工,这能减少消失行为,因为他们有足够时间以有益双方、且维护组织形象的方式回应他人。
消失者或许背负骂名,但他们并非恶人。我们大多数人都曾误判过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。多一分共情与理解,消失者与被消失者便能更好地体察彼此的立场与动机——这对维护职场与私人关系至关重要。